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音乐学院Drew Hamilton教授受邀为我校国际学院音乐专业学子带来为期两周的"多维音乐表达与技术融合"创意音乐课程。课程围绕创意音乐制作、电影作曲、批判性听力及空间化声音现场表演四大核心模块,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提升平台。
在密集的互动教学中,Drew教授不仅系统讲授南安普顿大学的前沿音乐理念,更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度优化指导。从民族音乐元素的混音处理到影视配乐的叙事结构完善,这种零距离的专家指导使学生的作品在专业性和创新性上进步明显,为申请南安普顿大学等国际顶尖音乐院校打造了极具竞争力的作品集。
本次课程还特别为学生开辟了南安普顿大学专属面试通道,优秀学子获得优先录取资格。



跨界融合:打破传统音乐创作边界

Drew教授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为核心理念,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创作框架。在创意音乐制作模块中,学生们将生活中的声音——如雨滴声、地铁轰鸣声——转化为节奏与和声,赋予作品独特的叙事性与生活气息。这种跨界融合让学生们意识到,音乐素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运用。

电影作曲模块则通过逐帧分析经典影片,帮助学生掌握音画同步的技巧。学生在火山爆发片段的配乐实践中,精准匹配画面情绪,深刻体会到“音乐作为隐性叙事力量”的重要性。Drew教授现场演示的无声短片配乐流程,更让学生们直观理解了音乐如何增强影视作品的沉浸感。


技术赋能:精准打磨声音细节

工作坊中,Drew教授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学生陈思源的作品《北狼霄》经过混响、相位和人性化力度调整后,马头琴的空间感与中国鼓的浑厚感显著提升;闻硕楠的吉他扫弦通过单声道优化与和声双声道处理,旋律层次更加丰富。教授强调:“每种乐器都应有自己的‘声音坐标’,技术是实现艺术表达的工具。”

批判思维与空间探索:重塑音乐认知


批判性听力模块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解构音乐的能力。学生李语嫣在教授鼓励下大胆尝试冲突性和弦,意外创造出戏剧性效果:“这次经历让我学会用开放心态面对创作。”

空间化声音表演模块则借助多声道系统,让学生体验声音的立体维度。作品《弦(The Strings)》通过调整弦乐声部的声相与混响参数,实现了从平面到三维声场的跨越。学生薛奥杰表示:“站在声场中央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声音建筑’的深意。”


专属面试:优秀学生获得录取资格

本次课程特别设置了南安普顿大学专属面试环节,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了直接向南安普顿大学展示音乐才华的宝贵机会。在面试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作品展示和专业问答三个环节,全方位展现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作能力。最终,23级音乐专业十位参与面试学生全部拿到录取offer。


成果与展望:从技术到情感的升华

两周的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推动了创作思维的转变——从追求“技术完美”转向注重“情感表达”,从“遵循理论”迈向“跨界创新”。学生们在结课作品中融入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术,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视角。


学习反馈

凌明慧
专业课程学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作曲的细分领域,包括音乐制作、编曲、录音、混音等。我们探索了影视音乐制作流程,并实践,如为火山爆发片段标记关键转折点,讨论定调、和弦及旋律乐器选择,完成了完整作品。我们还研究了声音的多个维度,如空间环境、声音传播等,深化了对音乐的理解。工作室实践课程中,我熟练掌握了logic pro,包括后期调制、混音等高级技巧。在教授指导下,我调整gain设置,改善乐器声音位置,通过相位调整增强作品空间感。教授让我们亲身体验声音变化,以便精确调整。两周学习后,我对音乐制作充满敬畏,渴望深入学习、实践,直至能无障碍展现创意。

陈思源
《北狼霄》完善前后对比:马头琴音轨混响调整,听感更宽广且饱满,中国鼓的声音相位调度以及混响调整,使鼓点更浑厚,更集中,之后是主奏乐器EQ的调整,是波形更加适中,整体播放带来的听感也更加和谐,又于键盘内部卷帘处的绝大部分音符做出了强弱处理,人性化设置,让旋律听起来附有流动性以及情感张力,经以上所有细节处理及调试使得原来的歌曲展现出来的旋律情感律动僵硬,因相位问题而出现重叠,相斥的和声及旋律,力度毫无张力以及未调混响的中国鼓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因歌曲风格独特,且涉及到民族非遗艺术的演奏及演唱,对于呼麦与哨音的演唱并无大幅度改动与调整,之给予一些波形力度上的略微调整,综上所述,总结出全曲主要修改三处关键性因素-相位,混响,人性化力度设置。

李语嫣
教授在第一堂课上就强调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对音乐制作的关键作用,他鼓励我们大胆去创作,不要害怕犯错,因为学生时代是犯错成本最低的时期。这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放下了心理包袱,开始尝试各种和弦、节奏与旋律的组合,创作过程变得顺畅且充满乐趣。当我的作品接受点评时,教授先肯定了我的创意,然后细致地进行了调整,比如延长某些音符让情感有更多释放空间,让节奏变化更自然以增添灵动感。跟随教授学习的这段经历非常宝贵,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获得了创作的勇气和自信,懂得了细节的力量以及人性化的重要性,更明白了音乐制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情感与灵魂的注入。

牛思珂
在音乐外教专业课上,我们尝试了音乐创作。起初,我对将内心声音转化为旋律感到困惑,疑问创作是否真的无拘无束。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创作需基于音乐理论,如和声学、曲式分析等,但灵感源于生活和情感。一次课堂练习,老师让以短片视频为主题创作。我思考视频在我的理解中的样子。创作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耐心细致打磨,一个音符的改变都会影响情感。我开始注重细节,推敲每个乐句。通过尝试和修改,我学会了用音乐讲述故事,用旋律和节奏传达情感。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创作不仅是技术展现,更是情感流露。需用心感受生活,用情感驱动创作。

魏欣然
音乐制作是融合艺术创意与技术实践的学科。两周课程中,教授理论结合实践,讲解音乐创作核心理念与技术要点。课程初,教授对比分析古典与现代音乐作品,展示音乐创新多样性。现场演示同一段旋律不同编配,调整和声、节奏、音色等,呈现不同艺术效果,让我深刻理解音乐制作的创造性。实践环节,教授选取同学作业现场修改,调整EQ均衡、声像平衡等,使平淡作品焕发新生。如重新设计鼓点节奏型加切分音,提升作品律动感;运用自动化控制实现动态变化,让音乐情绪自然起伏。课程设影视配乐专题,教授为无声短片现场配乐,展示从分析画面情绪、选择乐器音色到设计音乐动机、实现音画同步全过程。强调优秀配乐应服务于叙事,增强观众沉浸体验。课程让我们掌握音乐制作基本技术,培养专业化创作思维。认识到优秀作品需艺术家感性创意与工程师严谨态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奠定专业学习坚实基础。

闻硕楠
在教授给我们上课的两周里我受益良多,教授对我的midi作品进行了点评修改,我学会了用“gain”来调整音频信号的输入从而平衡各个轨道音频的平衡。教授给我的两轨吉他扫弦从双声道改为了单声道从而使其更符合它的定位,还给其中一轨修改了音色使作品中的扫弦更加动听。教授还给我的副歌旋律加了双声道的和声,使旋律更加丰富饱满。这些改进使我感受颇深,我对Logic Pro理解更加深入并且之后将更加熟练的操作它,非常感谢教授对我的指点。

于可淳
在音乐制作中,教授指导我对混音和后期处理进行了关键优化:将混乱的乐器相位分布调整为清晰,通过调整声场宽度,修正相位抵消问题,提升混音的空间分离度,听众能更清晰地分辨乐器位置;从扁平变为立体,通过发送式混响控制空间统一性,音乐场景从“小房间”变为“有呼吸感的大空间”,情绪张力显著增强;鼓组重塑:从单薄变为有力,更改鼓组音色,变换节奏型,鼓组现在既能穿透混音,又与其他元素融合自然,节奏律动更具感染力。我的作品实现从“草图”到“成品”的跨越,相位优化让混音更通透,空间与混响处理构建沉浸式听感,鼓组重塑为音乐注入活力,展现专业级细节与平衡。

薛奥杰
创意音乐制作:
教授在课堂上创新融合生活声音与音乐,用混音等专业语言生成独特节奏、和声和旋律。这种跨界结合拓宽了创作路径,赋予作品科技感。我们被鼓励收集生活声音融入创作,增添叙事性和生活气息。这让我学会用新视角看待创作,意识到灵感无处不在。
电影作曲:
教授带领我们深入影片配乐,逐帧分析画面、情节,领悟配乐魅力。我学会了站在导演角度思考,掌握多种风格配乐技巧,明白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批判性听力:
课程引导我们从多个维度剖析音乐,引入跨学科知识。通过对比聆听,我们学会辨别细微差异,理解音乐元素对风格的作用。这提升了我的鉴赏能力,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空间化声音在现场表演:
教授运用音频技术,将声音空间维度融入教学。我们学习创造立体感、运动感声音效果,设计互动式声音作品,让观众成为参与者。我掌握了空间化声音设计技术,培养了创新艺术思维。

南京传媒学院国际学院深耕艺术留学领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员单位,并联合多所海外顶尖传媒艺术名校,开展国际本科/预科项目,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国际化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