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现实题材影片会让观众印象深刻,它们讲述的故事不落俗套,通过成熟的电影叙事语言反映现实和人性。这次我们将对话我院电影电视制作导师李祖玥,请她分享自己三年前参与指导制作的现实题材电影《亲密》(原名《二十》)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她对电影行业的独特思考。


影片《亲密》成功入围“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影两项提名,同时还入围“亚洲电影节”最佳新人奖。今年8月5日,该片将在意大利罗马放映。


Q1:最初是如何加入《亲密》团队参与制作的?


与其说是加入不如说是蓄谋已久,我和我的搭档也就是海报上署名的导演蒋翊淳在英国本科阶段就是同班同学,我们在本科毕业那年就一起拍摄过微电影《穷凶极恶》,该片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short film corner”主观影区展映,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去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我俩都喜欢艺术片,也都热爱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他算是我的精神导师,所以在研究生毕业阶段就开始进行长篇电影的创作,也就是《亲密》的萌芽。那个阶段一边读书一边创作,剧本就修改了大半年,我每天都在认真思考故事脉络。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因为不断的思考和推敲,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变得更加饱满,思维也更加活跃。

电影《亲密》开机


Q2:《亲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片子中,我们构建了两条故事线,一个上海女孩和一个大理男孩在平行时空进行生活,在某个时间节点有了一个小的契合后再次又分开。


他们两个人物就代表了两种生存状态,也表现了两种现在中国很普遍的家庭模式,主要取景地选择在上海和大理,也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承载了太多字面意义上的“被定义”。







                                                 电影《亲密》剧照

Q3:电影的构思灵感从何而来?如何一步步实现想法?


电影最初的想法是探讨社会问题,这次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上,所以依旧选择了现实主义题材进行切入,希望打造一部深入城市内核发展创作的影片。


我们期待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创作后,摸索出一套更富有张⼒、更深刻的情景表现手法。在筹备期间,我会带领创作团队融⼊实景地创作剧本、拍摄、积累素材,⽽非仅仅的构想剧本;我们更愿意去寻找当地适合剧本情节的非专业演员进行合作,与他们一起生活、交流、演练(例如少数民族演员小斌的选取),⽽非仅仅使用现成的专业演员。这样做也希望让电影更加淳朴、接地气,富有生命力和张⼒,也更加打动观众。


在创作阶段我们还尝试融入多种元素在电影中,不断地探索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融合自然主义与戏剧表演,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电影⻛格。


                                         《亲密》拍摄花絮

在艺术电影的大环境中,大部分作品都折射出一种很强烈的生存焦虑,这或许与当下的现实不谋而合。在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下,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不少,但是现实的含量却略显稀薄,所谓的社会问题更像是作品的展示板,它缺少的是真实的、不虚构的土壤,更像是社会新闻的汇编。


所以在《亲密》这个长篇里,大家能看到地方意识形态的显性状态,能感受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高度发展下的千人千面,能看到地域化的少数群体,也有对于爱情、亲情、性的思考。


相对来说我俩在创作的时候更愿意将自己融入在电影里面,所以在镜头处理上用了很多手持镜头而非固定镜头,我希望介入其中,带领观众去感受,一起去探讨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亲密》拍摄花絮


Q4:如何在电影中传达能产生共鸣的故事?


你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拍完电影后社会和观众给你的反馈?作为一个在行业内刚刚起步的新人,我经常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思索过后才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一种工具,除了你对它的热爱,它要做的是两方面的。


首先你要学会传达。你的故事首先要讲明白是个什么事,其次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你和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探讨,以及通过影像怎么抒发出来你心中的情感。那除了传达,你的电影还要讲些什么呢?那就是接下来留给观众和社会的事情了,拍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但好电影一定是可以打动人心的、能留下念想的。


很多人会说商业和艺术是绝对对立的,但我看来其实不然,你的电影终归是要满足大众的,可能你很有个性、你满足自己的品味与审美即可、你将艺术电影隔离起来不给它们任何“见光”的机会,可我作为一个艺术导演,也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片的人,更希望小众思维和“佛系”的镜头语言也能逐渐被大众认可、接受,最好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当种种社会舆论不论是好是坏向你涌来的时候,你会发觉身为一个电影人真的是太幸福了,这也是我一直追逐的一种感受,并且希望往后这短短人生也都能沉浸在这种愉悦的状态里。



Q5:在成为正式导演之前,同学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如果你认为,学习导演课程和技巧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导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导演是一个需要统领整个项目的角色,也就是你的片子成功与否,最后的考量标准几乎都压在你身上。


所以,我觉得现在学生们应该更需要把重心放在“故事”本身,也就是你先要学会去讲好一个故事,再结合你的视听技巧把你的故事完完全全的分享给别人,除此之外你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在一个群体中处于主导的位置,并且清晰的指导每一步你应该如何去走;其次你要有抗压能力,拍过戏的学生们应该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到最后出成片,你是永远不会想到下一秒会出现什么紧急情况,所以抗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都是必须慢慢培养起来的。


还有就是你的专业一定要过关,我指的不仅仅是导演技巧,你要懂灯光,懂摄影,对于整体团队中的每个小环节不说全部掌握但是你要有自己的审美,你要明确地给出指示“我要这个效果”,然后剧组中各个部门就可以集中帮你解决问题。


Q6:进入电影专业学习之后,如何搜集身边的资源提升能力?


真诚来讲,出国留学的确给我提供了不少参与大片制作的机会。在我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每个学期老师们都会带着学生参加四大电影节,柏林、戛纳都是我们每年必打卡的项目,当你接触到世界最高级的电影审美和行业风向标后,反观自己的创作会有一个很深刻的自省过程。


你能去体验最厚重的电影文化和艺术氛围,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西方电影人的思维经常和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众多领域是纠缠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求你有很宏大的对于世界的思考后,归纳总结出银幕120分钟里要讲述的内容。


在西方学习的阶段,我的老师很少去教授技巧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对于我们思维的培养,还有就是调研和归纳能力的训练,这点和国内教育是有区别的。 


现在的我也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我的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调研能力、思维发散与聚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着重培养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相对我们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书、思考人生的时间和机会都是稀缺的,还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事,切忌急功近利,也不要盲目跟风,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才是最重要的。

李祖玥老师在教学研讨会上讲述自己关于电影理论课程的备课和授课方法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同样,祖玥老师对于电影事业的这份热爱也能感染到她的学生们,带领他们共同追逐电影理想,永不止息。


南京传媒学院国际学院为热爱影视行业的年轻人开启传媒之门。学院通过搭建国际教学实践平台,探索国际化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教育方法,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并且对影视制作专业具有深刻理解和准备应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可点击链接查看具体专业解析:专业解析|一文带你了解时下报考大热门——电影电视专业